您的位置: 首页 健康教育妇幼心理健康教育详细

孩子经常挤眉弄眼怪声怪气 可能得了抽动症

发布时间:2022-11-11 08:47 本文来源: 中山日报

当孩子经常出现眨眼、噘嘴、模仿动物叫声这样的动作时,家长就要注意了,你的孩子可能患有抽动障碍了,要尽早到医院规范诊疗。10月30日是抽动障碍关爱日,当天中山市博爱医院心理科的医生通过视频讲座的方式向广大家长科普抽动障碍的相关知识,让广大患儿能够被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怪相”频出的小朋友抑郁了

小明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从幼儿园开始,他就时不时有眨眼睛、扭脖子、歪嘴巴、喉咙突然不自主地发声的动作,严重起来还伴随着流口水和伸舌头。刚开始的时候,家人还以为他年纪小不懂事,喜欢调皮搞怪,长大了就自然会好,没想到最近因为抽动和发声动作频繁,上不了课。妈妈带着他来医院找医生,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和了解病史,确定孩子患有多发性抽动(Tourette综合征)。医生在询问中了解到,由于有抽动症,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同学取笑,也没有交到什么朋友,这让他的症状越来越严重。老师也未能及时发现和帮助到他,加上学习方面的压力,导致孩子焦虑和抑郁了。

  “抽动症会影响孩子身体健康,造成学习困难、社交障碍,严重的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对于抽动症的危害,中山市博爱医院的儿童发育行为专科医师谢斌华解释说。在确定了诊断和症状加重的诱因后,医生除了用药帮助,还重点针对焦虑和抑郁等情绪作了处理,小明的抽动症状逐渐好转,很快就回到了学校正常学习。

  神经发育障碍是抽动症主要原因

  据了解,抽动症是由于大脑功能障碍造成的、以发声性抽动或躯体运动性抽动为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起病年龄为2-21岁,以5-10岁最常见,10-12岁最严重,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那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是否得了抽动症?谢斌华说,抽动症患儿会有眨眼、挤眉、咬口唇、张嘴、噘嘴、点头摇头、耸肩、伸脖子等行为,及眼部、面部、脖颈部有抽动表现。此外,部分患儿会有反复咳嗽、清嗓子及出现哼唧声等发声抽动的症状。

  “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有抽动?”在诊室中,这是患儿家长最常问的问题。谢斌华说,抽动障碍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神经发育障碍,包括基因遗传因素、家庭氛围、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谢斌华表示,由于抽动症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在预防方面并没有特别好的方法。父母应该积极防治各种围生期异常,做好孕期保健,防止早产、过期产、出生时窒息等各种异常情况。同时要积极防治感染性疾病,有研究报道,部分患儿发病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此外,还要防止精神过度刺激、惊吓,慎用中枢兴奋剂等药物。

  药物加鼓励关爱是最好良方

  谢斌华说,紧张、焦虑、生气、惊吓、兴奋、疲劳等因素会加重抽动的症状,而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因素可以减轻抽动的症状。

  “抽动症的治疗因人而异,实行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的原则。”谢斌华说,一是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抽动症患儿需要应用药物治疗,可以及时控制患儿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常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物,有的副作用较多,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二是心理行为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轻症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病症,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认知行为治疗等。三是教育干预。在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问题、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方面予以教育干预,策略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鼓励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等放松训练,避免接触不良刺激,如打电玩游戏、看惊险恐怖片、吃辛辣食物等。

  家长可以将患儿的发作表现摄录下来,就诊时给医师观看,以便于病情的判别。家长应与学校老师多沟通,并通过老师引导同学不要嘲笑或歧视患儿,同时鼓励患儿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孩子经常挤眉弄眼怪声怪气 可能得了抽动症
预约挂号 来院路线 医院专家 人才招聘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