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动态 - 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

您的位置: 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 科室动态详细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

发布时间:2013-05-24 00:00

1、肝豆状核变性是什么病?

   肝豆状核变性又名wilson病(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铜转运P型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致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肝硬化、锥体外系症状、精神症状、肾损害及角膜色素(K-F)环等临床表现。

2、肝豆状核变性有哪些临床表现?

   患儿3岁即可起病,以7~12岁多见,男女发病相等。主要表现如下:

1)肝病症状:常见食欲不振、疲乏、嗜睡、黄疸、腹痛等。体征表现为肝脾肿大,肝区压痛、浮肿等体征。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的过程,也有以暴发性肝炎表现发病者,常常误诊为病毒性肝炎。

2)神经、精神症状:以较大儿童多见,多在肝病症状数月、数年后出现,也可以神经症状为首发。主要表现为锥体外系症状,常见肌张力不全、步态异常、躯干扭转痉挛、精神动作困难、构音障碍、吞咽困难、流涎、表情呆板、肢体震颤,也可有行为改变和学习困难。年长儿亦可有抑郁、人格改变或精神分裂症样表现。个别可有小脑性共济失调、癫痫、轻偏瘫、锥体束征等。

3)眼部症候:可见凯-弗二氏环(Kayser-Fleischerring,K-F ring,K-F环)。为角膜弹力层有铜的沉积,在角膜边缘形成色素环,呈棕灰、棕绿、棕黄色,多以角膜的上缘开始出现,然后成为环状,裂隙灯下可见,为本病特征性诊断体征。以神经精神症状起病者,几乎均可见到K-F环以肝病或其他症状起病者约75%,可见此环。少数可见向日葵样白内障。

4) 血液系统症状:早期即有溶血性贫血,一般为一过性,反复发作多为轻、中度贫血,血胆红素较高,Coombs试验阴性。多由于大量铜由肝释放到血循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所致。严重溶血可伴发暴发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同时可伴有出血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等血液系统症状。

5) 肾脏表现 可表现为血尿、蛋白尿等,个别病例以血尿首发。铜在肾脏的沉积以近端肾小管上皮明显,远端肾小管和肾小球囊也可受损,因此可有范可尼综合征的表现。

6)骨骼改变 常有足、膝、踝关节的疼痛,双下肢弯曲变形,自发性骨折的表现,也可有佝偻病的表现,这与肝、肾功能受损影响维生素D代谢活性物质的生成及吸收有关。

7)其他症候 多汗、心血管改变,皮肤色素沉着等。

3、考虑肝豆状核变性需做哪些基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清铜、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试验、铜蓝蛋白测定、K-F环检查、24尿铜测定、驱铜试验、头颅MRI等检查。

4、如何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1) 有上述肝、神经、血液、肾脏等阳性临床表现;

2)他血清铜及血清铜蓝蛋白测定均明显下降(10%~25%患者铜蓝蛋白正常);

3) 24小时尿铜测定>100ug或青霉胺负荷试验后24小时尿铜测定>1500ug;

4) 肝活检、肝实质铜含量测定:肝实质铜含量>250μg/g干重为诊断该病的决定性标准;

5) 基因测序。

5、肝豆状核变性如何治疗?

1) 低铜饮食(详见科普教育)

2) 驱铜药物(青霉胺)

3) 减少铜吸收:锌制剂

如:葡萄糖酸锌片 

用法:5岁以下50 mg/d,分2次口服;

5~15岁75 mg/d,分3次口服。

在餐后1 h服药以避免食物影响,尽量少食粗纤维以及含大量植物酸的食物。

6、青霉胺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青霉胺的不良反应较多,早期过敏反应有发烧、皮疹、淋巴结肿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及蛋白尿,多发生于用药第1~3周,一旦出现早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少数也可出现后期不良反应如蛋白尿、狼疮样综合征,肾炎综合征,骨髓抑制,皮肤衰老、天疱疮样皮损等,亦可有严重过敏反应。

7、孩子出现哪些表现需警惕肝豆状核变性?

1)有肝豆状核变性的同胞和父母;

2)不明原因的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脾大,转氨酶增高;

3)不明原因的暴发性肝衰竭,特别是合并溶血性贫血;

4)不明原因的以不自主运动为特点的神经病,特别是合并肝病和(或)精神异常;

5)不明原因的精神异常,包括精神分裂症;

6)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特别是合并肝病和精神病;

7)不明原因的肾病。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治
预约挂号 来院路线 医院专家 人才招聘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