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孔肯雅热对孕妈和宝宝有哪些风险?防护攻略来了!
各位准妈妈
最近蚊虫活跃
一种叫“基孔肯雅热”的蚊媒传染病
需要大家留意
这种病不仅会引起高烧和关节疼痛
对准妈妈和肚子里的宝宝
也有可能带来一些额外的风险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Chikungunya Fever,CHIK)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ungunya Virus,CHIKV)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分离,是全球关注的公卫问题,人群普遍易感,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主要症状
潜伏期1-12天,传染期为发病当天至7天,临床以发热、关节痛、皮疹为三大主要特征。其中关节痛常为首发症状,表现显著,腕关节尤为明显,持续时间长。发热常为就诊原因;皮疹呈典型的斑疹、丘疹、麻疹样,伴有瘙痒。
准妈妈、宝宝感染的不同
宝宝孕妈感染基孔肯雅热临床表现与普通人群相同,但是因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孕产妇妊娠期免疫水平改变,影响较为严重。

孕妈妈感染
1、增加流产、早产与分娩风险:持续高热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早产风险;此外,基孔肯雅热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增加分娩时的出血风险。
2、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如果孕妇在分娩期(围产期)感染基孔肯雅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垂直传播概率高达49%。
3、对新生儿影响:感染的新生儿可能出现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症状,甚至可能增加神经发育异常的风险,如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或语言发育迟缓。
婴幼儿感染
1、症状严重:婴幼儿免疫系统不成熟,对病毒的抵抗力较弱,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2、症状隐匿:婴幼儿无法准确表达疼痛,可能仅表现为哭闹、拒奶、嗜睡等,易被误诊。
3、重症风险高:新生儿(尤其是围产期感染)可能出现脑膜炎、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
4、临床特点:突发高热(>39℃),可能持续3-7天,可出现高热惊厥。躯干、四肢出现红色斑丘疹,可伴瘙痒,抓挠后易继发感染。婴幼儿不能表达,可能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或拒绝触碰肢体考虑关节痛。可伴呕吐、腹泻、手脚冰凉、面色苍白等,严重者可能出现抽搐或意识模糊。
万一感染,宝典在此
依据WHO统计数据显示:该病毒感染低死亡率,轻症为主,整体预后良好。
孕妈妈出现症状
孕妈妈出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降低重症发生,降低母婴传播风险,合理选择分娩方式。
1、基孔肯雅热病毒核酸检测明确诊断(目前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开展)。
2、立即隔离,避免蚊虫二次叮咬以防传播:孕妇应使用含避蚊胺(DEET≤30%)的安全驱蚊剂,并配合物理防护(如蚊帐、长袖衣物)。
3、监测体温、胎心及宫缩(警惕早产),超声评估胎儿生长。
4、退热镇痛:首选对乙酰氨基酚,避免使用NSAIDs(如布洛芬),禁用阿司匹林(增加出血风险)。
5、重症病例:定点医院就诊(中山市博爱医院是重症孕产妇、儿童基孔肯雅热感染救治定点医院),可及时组织多学科会诊,全方位治疗。
如何选择分娩方式
1、基孔肯雅病毒感染若未合并胎儿窘迫等产科症状,可尝试自然分娩。
2、若孕妇出现严重症状(如持续高热、关节疼痛影响活动能力)或胎儿宫内状况不佳,需考虑剖宫产终止妊娠。
婴幼儿紧急就医指征
1、发热超过24小时不退。
2、皮疹伴皮肤发凉或瘀斑。
3、拒奶、抽搐、意识模糊。
4、异常哭闹、手脚冰凉或面色苍白。
防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