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共建文明中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援非日记:救治非洲重症儿童,我一直在路上!

发布时间:2021-12-16 08:36 本文来源: 南方+
2021年1月12日,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从中山出发,开展为期20个月的医疗救助工作。
此次援非之行,体现了中国医疗队“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责任与担当,也体现了中山的博爱精神。
聚焦跨越半个地球的援非医疗队,队员、中山市博爱医院儿科医生梁森全分享他在赤道几内亚工作与生活的“援非日记”——

来到非洲赤道几内亚(下称“赤几”)参加援助医疗工作已近一年了,从一开始的不适应,慢慢逐渐地了解、熟悉、深入,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我经历过许多迷茫、困难。但我和队员们一样,始终牢记援非任务的初心:给非洲患者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帮助这里有需要的人,发扬中山人博爱敬业、援非医生大爱无疆的精神。

援非医疗队员在巴塔地区医院门前合照。

我是一名儿科医生,更是一名儿童重症专业医生,因此,我对危重的患儿特别敏感,对抢救治疗也特别熟悉。近一年来,我主要在赤几巴塔地区总医院开展援非工作。刚开始,我发现当地医院的儿科、新生儿科对当地常见疾病的诊治,如疟疾、伤寒、新生儿肺炎等疾病的诊治已非常成熟。但是,当地医护救治危重患儿,却尤为困难,抢救容易出现不规范等问题。作为一名儿童重症科医生,经过长久观察后,我决定尽我的能力给他们带来一些改变。

设立危重患儿抢救观察室

今年初,我到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儿科工作的第一个月。早上,我坐在医生办公室,就听到了病房传来撕心裂肺的哭声。我赶忙跑过去,只看到孩子母亲瘫坐在病房门口,悲痛欲绝。病床上瘦小的女孩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是一个因疟疾伴重度营养不良而去世的孩子。住院期间,母亲自行带回家过夜,半夜出现抽搐、昏迷的脑虐症状,家属才紧急地把孩子带回病房。但病房里条件有限,没有氧气、抢救设备及抢救药品,最终抽搐着离开了世界。
那一幕频频闪过脑海。我希望改变现状,帮助患儿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于是,我和护士长、医院领导沟通,决定在病房里设置一间危重患儿抢救观察室。两个月后,这个抢救室正式投入使用,麻雀虽小,却五脏俱全,里面配备了监护仪、制氧机、复苏球囊面罩、吸痰器、雾化器及抢救药品。为了更及时抢救患儿,我着手为当地医护培训,以自身经验为基础,教会他们抢救相关知识和抢救器械的使用方法。在后来的日子里,许多危重的患儿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得到了救治。

组织建立的危重患儿抢救观察室。

开展气管插管及窒息复苏的教学培训

在赤道几内亚巴塔医院儿科上班,我发现当地的新生儿出生率很高,但死亡率也很高,在医院也不例外。通过病例分析,我发现,出生时重度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脑瘫的重要原因之一。过去,我所工作的医院新生儿科医生对窒息的患儿复苏的操作并不是很规范。他们不懂得如何气管插管。而气管插管及患儿心肺复苏很重要,重度窒息的患儿如果得不到及时复苏,容易留下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梁森全医生在为当地医务人员培训监护仪使用

我在儿科工作后几个月,他们都知道儿科有位会抢救和插管的中国儿科医生。某个早上,当我在儿科病房查房,一位新生儿科医生急急忙忙找到我,告诉我新生儿科有个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下的新生儿,病情危重,需要我帮忙。

梁森全医生在给当地医生培训气管插管。

制作的西班牙语教学用PPT课件。

当我去到新生儿科时,看到患儿在无创呼吸机最高参数下血氧才只能维持在60%—65%,经过吸痰、开放气道等措施,血氧仍无上升。于是,我拿出随身配备的气管插管抢救箱,给患儿进行气管插管正压通气,血氧迅速上升至96%。当时,新生儿科没有有创呼吸机,但患儿后续又需要进行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患儿经救护车转运送至有救治条件的拉巴斯私营医院开展救治。一段时间后,我得知患儿在精心治疗后康复出院了。
机会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开展新生儿救治工作,我很早前就准备好了气管插管用的器械和新生儿气管插管模型,并从国内带来了赤道几内亚。模型方便了我给新生儿科的医生开展培训,让当地医生能规范开展复苏技能及气管插管技能。同时,模型放在新生儿科,当地医生在上班期间也更加勤奋地练习。目前,已经有1-2位医生开始熟练掌握气管插管的技巧,这在日常新生儿窒息复苏上发挥了很大作用。不少实习的儿科医生也闻讯而来,主动要求学习这项技能。截至目前,我已经为25名医护人员开展了5次气管插管和窒息复苏的教学培训。

梁森全医生在抢救窒息新生儿。

现在,我每天工作都忙碌于儿科病房、新生儿科、儿童ICU之间。虽然有点累,但是看到每一位患儿恢复健康的样子,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援非的路还很长,而我一直在路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援非日记:救治非洲重症儿童,我一直在路上!
预约挂号 来院路线 医院专家 人才招聘
微信服务号